【聚焦两会】政府工作报告精简版来啦!

《今日铜鼓》:视频点播、图文资讯、生活服务、多频互动、现场报道。这里最权威、最全面。

图片

过去五年工作回顾


过去的五年,在市委、市政府和县委的坚强领导下,全县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始终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,统筹推进“稳增长、促改革、调结构、惠民生、防风险”各项工作,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。2020年,全县GDP达到56.9亿元,五年来年均增长6.9%;财政总收入完成7.9亿元;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1.3%。27个贫困村全部摘帽退出,3431户10434名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面脱贫,277户426名城镇贫困对象全面实现脱贫解困目标,老区铜鼓与全国人民同步实现了小康梦。


1

调结构、促转型,全速释放产业升级动能

生态工业向上向好: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从26家增至40家,“腾笼换鸟”成功盘活土地500亩,工业园区新增入园企业36家,年税收达到5500万元。

有机农业生机勃勃:完成有机基地认证面积60万亩,有机农业总产值达7.56亿元。铜鼓黄精、铜鼓宁红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,荣获“中国黄精之乡”“中国宁红茶之乡”“中国茶业百强县”称号。

文旅产业成效喜人:成功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,累计接待游客2182.4万人次,实现旅游总收入111.44亿元,年均增长51.3%和45.3%。

2
引项目、抓创新,不断积蓄经济增长后劲
对外开放亮点纷呈:洽谈引进尚鹏电子、厚德模具等项目70个。引进省外资金83.73亿元,外贸出口2.83亿美元。发放财园信贷通和惠农信贷通8亿元。

重点改革走深走实:深化国企平台改革,组建铜发集团,构建了“1+N”投融资平台体系。在全市率先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。纵深推进“放管服”改革,90%以上政务服务事项实现“最多跑一次”和“一网通办”。

创新驱动成果丰硕:评价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6家,高新技术企业19家,专利申请773件,专利授权469件。创新人才引进方式,择优引进各类专业技术人才171人。

3
修内功、强品质,大幅提升美丽铜鼓颜值
城市建设加速推进:县城建成区面积达7.4平方公里,主城区“两轴三区”城市框架基本形成。完成3766户、64万平方米棚户区改造。改造老旧小区2735户,改造提升背街小巷11条。新建城区停车场16个、停车位1100个。

乡村面貌焕然一新:投入1.5亿元,全面完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。新建和改建农村卫生厕所6240户,实施1891户危房改造、解决4.9万人饮水安全问题。获评全省首批美丽宜居示范县。

污染治理成效显著:整治“散乱污”企业37家,清理畜禽养殖场257家,新建农村污水处理设施66个。水质综合指数稳居全省前列,空气质量优良率排名全市第一,荣获“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”“中国候鸟旅居小城”等多项荣誉。


4
解民忧、暖民心,圆满交出民生改善答卷
民生保障愈发健全:民生支出累计完成投入67.6亿元,年均增长11.1%。完成易地扶贫搬迁1537户5320人,配租保障性住房2329套,新增城镇就业人员9945人,城乡居民医疗参保率96%,发放各类社会救助资金1.6亿元。 

社会事业全面进步:投入教育领域资金达12.5亿元,新建学校7所、校舍面积7万平方米、体育场地3.8万平方米,建成公办幼儿园17所。新建县医院医技大楼等项目7个,公立医疗机构药品零差率销售实现全覆盖。浩吉铁路正式竣工通车,铜万高速全线贯通,铜棋公路等5条道路全面升级改造。

社会治理提质增效:公众安全感测评连续三年位居全省前列,获评全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县。纵深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,涉黑涉恶打伞率100%。荣获省、市2018—2020年食品安全治理示范县称号。高标准完成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。

5
转作风、优环境,努力实现自身建设突破
 
累计办理人大代表建议313件、政协提案347件,办复率100%。深入推进“五型”政府建设,聘请“五型”政府监督员60名,协调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问题320个。政府依法行政和治理能力切实增强,评为全国“七五”普法中期先进县。率先建立“首次受理”制度,完善“帮代办”和“企业吹哨、部门报到”工作机制,打造了全省首个营商环境数字监测平台。“三公”经费持续压降。成功争取专项债项目26个、资金10.2亿元。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不断引向纵深。

图片

今后五年总体思路


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,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、三中、四中、五中全会精神,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,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、政治领悟力、政治执行力,始终心系“国之大者”,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,立足新发展阶段,贯彻新发展理念,构建新发展格局,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,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,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,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,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,按照县委“生态立县、工业强县、文旅兴县、依法治县”发展战略,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理念,以“三改六聚焦”为总抓手,着力发展“六种经济”,聚力打造“三地三区”,奋力谱写新时代开放、创新、文明、和谐新铜鼓建设新篇章。



(1).“三改六聚焦”:“三改”指改变观念、改造思维、改进作风;“六聚焦”指聚焦产业发展、改革开放、城市建设、生态文明、乡村振兴、民生福祉。
(2).“六种经济”:大健康经济、文旅+体育经济、林下经济、数字经济、飞地经济、建筑经济。
(3).“三地三区”:“三地”指国家“两山”实践创新基地、乡村振兴样板地、湘赣边区域旅游目的地;“三区”指生态工业示范园区、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、康养产业试验区。

图片

今后五年总体目标

GDP年均增长7.2%左右,到2025年达到81亿元;
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10%左右,到2025年达到13亿元;
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9%左右;
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7.5%左右;
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分别为6.5%、7.5%左右。


图片

今后五年主要任务


(一)坚定不移主攻生态工业,在开启工业强县新征程上奋力攻坚


做大主导产业

聚焦生物医药、电子信息等行业领域,重点引进一批关键骨干企业。擦亮“林业大县”名片,加速竹产业园规划建设,引进培育10家以上竹木精深加工企业,推动木竹加工企业集聚产能、破局提效。每年滚动实施10个以上技改项目。培育实现产值10亿元企业1家、亿元企业30家、规上工业企业80家以上,完成规上工业总产值100亿元。



建强园区平台


打造生态工业示范园区,加快资源要素向工业园区集聚,深入实施“满园扩园”和“扩区调区”行动,深化“节地增效”行动,加大土地收储力度。计划用五年时间,建好标准厂房50万平方米以上,建设一套完善的交通接驳体系,建成一个完整的生活配套商业中心,切实解决园区生活配套问题,把园区建设成为宜业、宜居的城市新中心。



丰富经济业态

布局总部经济。引进央企、大型国有企业及其下属公司、区域总部落户铜鼓。发展数字经济。深入推进“上云用数赋智”行动和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行动。谋划飞地经济。探索设立飞地园区开发管理委员会和合作投融资公司,突破空间局限和要素制约,促进资源优势互补。积极承接长株潭城市群优质产业转移,实施科研及孵化前台在长株潭或沿海地区,生产及转化后台在铜鼓的“双飞地”发展模式。



(二)坚定不移推动文旅融合,在构筑江西旅游新高地上奋力攻坚


做响特色品牌

汤里景区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、天柱峰景区创5A、七星岭滑雪场创4A,带动东浒、浒村、坪田、梁塅、钓鱼、枫槎等乡村旅游点联动发展。加快推动“十个一”工程,打造一批具有铜鼓特色的新项目、新业态。做强红色旅游,整合提升秋收起义纪念地、湘鄂赣革命旧址群、奎光书院、武曲宫等红色旅游景点。提档升级森林旅游节、农民丰收节、鼓文化节、晒红节、开茶节等一系列品牌节庆活动



做精文旅项目


依托秋收起义干部学院,建设研学大本营,打造红色研学教育基地。开发十大版块研学课程,创建10个以上省市研学基地,因地制宜打造一批独具特色的精品研学项目和研学路线。大力发展乡村旅游,启动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创建工作,力争五年内新增千万元以上休闲农业园区5家以上、百万元以上休闲农庄10家以上。加快推进万寿宫、燕鸣温泉等项目改扩建,力争五年内引进投资10亿元以上旅游重点项目1个,建成四星级以上宾馆2家以上。


做优旅游服务


完善路牌、旅游公厕、景区接驳体系,打通旅游“最后一公里”。加快旅游营销闭环和智慧旅游系统建设,提升景区管理和服务水平。加强与赣湘边区域县市互联互通,共同打造红色体验、休闲旅游、长寿康养等精品旅游线路。整合本地物产资源,开发客家特色旅游商品50个以上。高标准打造特色商业街区,建成一批网红打卡消费地,实现五年内游客接待量3000万人次以上,旅游综合收入突破200亿元。




(三)坚定不移全面振兴乡村,在书写“三农”工作新篇章上奋力攻坚


巩固成果,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

严格落实“四个不摘”要求,健全完善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提升机制,加强对“三类人员”的常态化监测,优化调整帮扶政策,确保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。巩固“两不愁三保障”成果,落实教育、医疗、住房、饮水等民生保障政策。立足本地资源禀赋,丰富产业形式,拓展就业渠道,抓实易地搬迁后续扶持,加强安置点社区管理,完善配套公共服务设施,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、有就业、逐步能致富。



稳定生产,大力发展绿色有机粮食

坚决遏制耕地“非农化”、防止“非粮化”,确保我县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农田面积不减少的前提下,全力推进富硒农业、设施农业发展和高标准农田改造,到2025年,我县富硒农业、设施农业和高标准农田面积分别达到2.5万亩、0.5万亩、6万亩。大力推广粮食优良品种和绿色有机生产、增产模式。


持续投入,着力打造“五美”乡村

彰显产业兴旺之美。支持本土农产品走出铜鼓,畅销全国。鼓励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,茶园总面积力争突破12万亩,黄精种植面积力争新增10万亩。彰显自然生态之美。新增美丽乡镇5个、美丽村庄20个、美丽庭院1000户,美丽乡村示范线3条。彰显文明淳朴之美。积极倡导移风易俗,实施“道德+乡风文明”工程。彰显共建共享之美。建设公益性养老服务设施。彰显和谐有序之美。推进“智慧法治乡村”建设,探索“区块链+法治乡村”模式。



(四)坚定不移提升城市品质,在绘就精美山城新画卷上奋力攻坚


高起点规划

秉持“一张图”规划城市,按照“环山傍水、东进西拓、北扩南控”策略,优化“一主两副、两轴三区”的空间布局,编制完善国土空间总体规划,加强天际线与建筑风貌管控。统筹“三区三线”划定,做大做强中心城区,优化“一城、两河、四区”功能分区布局。加强中心城区与温泉镇、三都镇、工业园区的交通互联、功能互补,促进产城融合。



高标准建设


推动“城市双修”,全面改造提升城区政策范围内的背街小巷和老旧小区。建成6个棚改安置点,完成“一河两岸”景观路改造,启动并完成城南东路、定江路立面改造项目。加快市政公用工程建设步伐,新建口袋公园6个、老年大学1所、老年人活动中心1个、停车位1800个、城区充电桩300个、标准公厕10座。天然气接入宜春市天然气管网,并延伸至工业园。全面推进5G网络建设,建成并开通150座5G基站,实现行政村全覆盖。完成G354至S222国省道连接线城市道路1条、升级改造4条。新增绿地面积10万平方米。开工建设铜鼓至湖北通城高速公路,积极争取咸宜吉、长九铁路等项目在铜鼓过境并设站。到2025年,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0%以上。



高效能管理


统筹推进卫生城、森林城、园林城、双拥模范城创建。以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为依托,加快推进“雪亮工程”、智能安防小区建设。大力推行“街长制”,发动引导群众经常性开展整治和建设活动,积极构建“政府引导、公众支持、全社会参与”的城市治理新体系。



(五)坚定不移建设生态文明,在探索“两山”转化新通道上奋力攻坚


增强“全国一流生态”底色

扎实开展大气污染防治攻坚行动,确保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99%以上。严格落实河湖长制,加强全流域生态保护和治理,积极争取“五河”治理、“水美乡村建设试点县”、山洪沟治理等项目。国考省考断面、县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继续保持两个100%。持续完善“林长制”工作,全面停止商业性采伐天然商品林,森林抚育8.5万亩、营造改造阔叶林10万亩,确保森林覆盖率保持全省前列。


推进“碳达峰碳中和”行动

全面降低碳排放强度,提高清洁能源利用效率和质量。推动形成绿色生产方式,构建工业园区水、气、土协同预警体系,创建绿色发展试验区和生态经济示范区。常态化整治“散乱污”企业,加快淘汰落后产能,积极布局生态型产业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,持续降低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,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95%以上。


拓宽“生态价值转化”路径

围绕创建国家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实践创新基地目标,大力发展循环农业,以“5+N”产业结构为抓手,重点发展有机富硒产业,发展10个千亩以上绿色有机产品生产基地,引进和壮大10家有机农业龙头企业,建设一批省级农业示范园,市级富硒农业产业示范基地,全力创建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和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。开展县、乡、村三级GEP核算评估,探索GEP核算考核路径模式,实现绿水青山有价可询。



(六)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创新,在打造老区崛起新引擎上奋力攻坚


紧盯重点领域改革

持续深化“放管服”改革,纵深推进“马上办、就近办、一次办”改革,进一步压缩审批环节、审批材料、审批时限。完善金融支持创新机制,综合运用产业基金、风险补偿、股权投资等多种方式加大投入,带动社会资本向创新活动和创新链各环节集聚。深入开展园区管理市场化改革、“标准地”改革、医疗体制改革、教育领域综合改革,启动大塅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工作。


激发创新创业活力


健全以创新能力、质量、实效、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,制定支持企业引进高端人才补贴办法,鼓励企业创建技能大师工作室,力争5年内建成市级以上众创空间、星创天地10家,实现入库国家科技型中小微企业50家、高新技术企业40家。推进铜鼓县大数据中心项目建设,打破部门数据壁垒。建立技术转移转化、认证认可服务平台,为创业者提供知识产权、政策咨询等“一站式”服务。

打造一等营商环境

以争创全省“十佳营商环境县”为契机,加快“赣服通”铜鼓分厅服务能力建设进度,全面实现“一网通办”。依托营商环境数字监测平台,完善现有企业落户“事前介入”“营商专员”“帮代办”“政企圆桌会议”“首次受理”“企业吹哨、部门报到”等工作机制,建立问题收集、反馈、落实、预警、督办为一体的全流程运行模式,持续畅通企业困难问题快速解决渠道。



(七)坚定不移增进民生福祉,在满足人民群众新期待上奋力攻坚


提供更优质的社会服务

加大教育投入,完成铜鼓中学、铜鼓职业中专建设并投用,新建5所以上公办幼儿园。拓展教师补充渠道,引进专业技术人才。完善公共体育设施建设,新建标准田径场1处、综合室内球馆1座、综合健身广场1处、体育公园1个、自行车健身绿道7.6公里。建立“铜鼓县全民阅读数字平台”,实施文化场馆免费开放。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,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处置机制。开工并建成新人民医院,完成县中医院、残疾人康复中心建设并投入使用。各乡镇建有1所标准化卫生院,各行政村建有优质标准的村卫生室。



提供更可靠的社会保障

统筹抓好重点群体就业工作,实现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2900人以上,新增城镇就业9000人以上,确保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.5%以内。继续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,完善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,努力实现城乡居民养老和医疗保险参保100%覆盖。完善城乡低保、医疗救助、临时救助等制度,有效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。实现城市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中心覆盖率达100%,搬迁乡镇敬老院2所,改扩建乡镇敬老院3所。全力做好退役军人服务保障,浓厚爱军拥军氛围,开创双拥工作新局面。积极推进社会福利、妇女儿童、残疾人事业发展。坚持房住不炒定位,建立完善多主体供给、多渠道保障、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,让全县人民住有所居。



提供更安定的社会环境

开展矛盾纠纷大排查、大化解行动,扎实开展“八五普法”。健全完善预警监测及处置机制,加强金融、环保等重点领域风险化解。切实做好食品药品安全工作。加强安全生产监管执法,加大重点领域安全监管。提升自然灾害防御工程标准,完善应急管理体系。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,坚决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,织密织牢社会治安防控体系,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铜鼓。



图片
加强政府自身建设

一是心系“国之大者”,打造忠诚政府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不断增强“四个意识”,坚定“四个自信”,做到“两个维护”。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绝对领导,坚持重大事项向县委请示报告,严格做到令行禁止、政令畅通,永葆对党绝对忠诚的政治品格。


二是秉持“公平公正”,打造法治政府。始终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,不断提升政府工作法治化水平。健全依法决策机制,严格执行政府议事规则和重大决策程序。持续推进政务公开,依法接受人大法律监督、工作监督,自觉接受政协民主监督,主动接受审计监督、司法监督、社会监督,让政府在阳光下高效运行。


三是笃定“干字当头”,打造担当政府。把狠抓落实、狠抓执行放在突出位置,拉高工作标杆,提升工作实效。将事关铜鼓未来发展、群众关心关注的各项事业抓住、抓牢、抓好。健全效能督查、跟踪问责、绩效考评体系,推行正向激励、容错纠错机制,激发干部工作主动性、创造性。


四是激扬“正气清风”,打造廉洁政府。严格落实主体责任,认真履行“一岗双责”,坚持不懈抓好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。带头遵守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及其实施细则,坚决纠治“四风”。加强财政预算绩效管理,压减“三公”经费,把钱用在促发展、惠民生的刀刃上。



图片


编辑:束静

PC端地址:http://tonggu.yun.jxntv.cn

评论一下
评论 0人参与,0条评论
还没有评论,快来抢沙发吧!
最热评论
最新评论
已有0人参与,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